210 Well-being Campus 共融樂園2016. Tseung Kwan O, Hong Kong 香港將軍澳
competition, shortlisted 競賽入圍方案
Team Lee Shu-fan, Yung Sunny, Wong KK, Chan Derek, Ma Orchid, Lo AlexClient The Boy's Brigade Hong KongHong Kong SA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epartmentGFA 3,150sm
設計 李樹勳, 翁松光, 黃光橋, 陳寶霖, 馬愷欣, 盧健華客戶 香港基督少年軍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環境保護署發展面積 3,150平米

項目概念及目標

本計劃以「共融」為服務概念,促進人與自己、人與人、人與社區、人與大自然等的和諧生活模式,並以「接納」、「欣賞」、「感恩」、「祝福」等為各項活動的主題及服務的主題元素。通過活化堆填區計劃,建造一個「共融樂園」,提供各項共融活動,服務對象為跨代人士對象,以至整個社區。本計劃的建設及裝置、營運模式以及各項活動及服務內容,均以「共融」為指導概念。在建設及裝置上,除了以環保物料為建築用料外,整個建設及裝置均會融入周邊環境。為了強化「共融」概念,計劃中的不少裝置,包括建築物的牆身及一些裝置的「共建牆」,會用堆填區中常見的物料作為牆身物料,讓市民明白和接納整個「共融樂園」本身就是一個堆填區,而通過活化過程,就能讓市民便可欣賞到活化堆填區所創造的美化環境,「感恩」共融樂園所提供的活動,服務及社區和諧。通過參與這些活動及服務,市民學會「祝福」其他人及身處的社區。

「共融樂園」以服務跨代人士為目標,包括青少年、家庭、以及樂齡人士等。通過多元化活動,包括大自然體驗活動、康體及歷奇訓練、社區花園服務、以及祝福台項目策劃服務等,跨代人士相互接觸的機會得以增加。共融樂園提供的服務有以特定組群為對象外(即分別以青少年、家庭及樂齡人士等為對象,設計及推行的活動外);亦有以跨代為服務對象,讓長幼一同參與活動。本計劃放棄傳統以青年人服務長者的活動模式,嘗試讓長幼在活動中各顯所長,共同平等參與,體驗共融概念的歷程。只有活動參與者學會,接納不同人有不同的長處,欣賞對方,學會感恩他人的付出,更樂於主動付出及祝福他人,共融樂園便能成為實踐共融概念的社區設施。

共融樂園除了在人與人之間實踐共融概念外,亦在人與社區的層面上,實踐共融概念, 通過社區花園的建設, 不同的家庭成員參與種植活動, 共建社區花園藉此來表達對社區的感恩及祝福。此外,共融樂園亦設置“共建牆”,讓社區人士及團體透過不同環保物料裝置牆身,一同參與共建樂園的環境氣氛。在活動方面,本計劃書將通過祝福台項目策劃服務,推動社區人士通過不同的文化創作及展覽活動,推動社區和諧的訊息。

設計概念
計劃提供的三個地塊Lot A, Lot B(lower)及Lot B(upper), 均有其獨特優勢,因此我們針對性地規劃建築物及項目的安排。 Lot A鄰近公眾行人路及單車徑,在此舉辦社區活動如共建小型涼亭,耕種等,作為與社區的聯系及教育。 Lot B(lower)面積比另外的兩個地塊少,但原有的樹木四面八方包圍造就空間的緊密性,小村落的概念拉近人與人的距離,促進互動活動。單層輕結構建築適合堆田區特性,配合環保建材及土地的滲透性,令市民更注意人與環境的相互影響。村落裡有辦公室,活動室,餐廳及教堂,學員能在此利用場所及設施學習。 Lot B(upper)位於山丘的頂部,計劃透過空間和活動的規劃如步操平台,歷奇活動為學員能有自我提升的機會,清靜及隔離的環境容許學員回顧及展望。
建築體塊
自然環境形成圍合的建築群,就像小村落一樣散落,而單層建築增強空間的流動性,同時減少對環境的影響
土地關係
新建的平台連接所有建築,設計容許樹木及土地穿透,令人更接近自然
半室外空間
有蓋半室外平台提供避雨及遮陽的空間,而且能感受四周的自然氣氛,保持與環境共融,成為室內活動室以外的聚集處
抵達區
學生及家庭首先到達迎賓台及展覽區,了解共融村的概念及活動。展覽廊是多用途空間,各項活動及藝術展覽可利用可移動的展示板作創作。另外,導師可在迎賓台的演講室進行演講。
Lot B(upper)位於山丘的頂部,計劃透過空間和活動的規劃如步操平台,歷奇活動為學員能有自我提升的機會,清靜及隔離的環境容許學員回顧及展望。
Lot A鄰近公眾行人路及單車徑,在此舉辦社區活動如共建小型涼亭、耕種等,作為與社區的聯系及教育。
中央廣場及培訓中心
三棟建築物組成的建築群,形成獨立且寧靜的培訓中心。其中面向中央廣場的訓練中心,可供舉辦表演,提供老幼互動的機會
小教堂以輕結構為主,有助減少對土地的影響。平台的設計容許植物及土地滲透至教堂內,而摺合的天花引入自然光源,減少人工照明需求。利用再造膠合板等環保物料,減低對環境的污染及破壞。整個教堂充份提供人與自然的接觸,以不同的角度欣賞自然景觀,提醒人們對環境的尊重及熱愛。